氧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最终电子受体,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能量产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氧对于机体抗病毒作用可能至关重要,但对于其中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汉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随着水体溶氧量的下降,鱼体抗病毒基因的表达水平随之降低,而病毒的扩增却上升,鱼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显著减弱。反之亦然。这可能表明水体溶氧的增加可以增强鱼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Wang et al.,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2023)。
他们围绕这一现象,对其中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们发现:机体氧(O2)感受器——脯氨酸羟基化酶EGLN1能够利用O2,对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IRF3的第10位脯氨酸进行羟基化修饰,增强IRF3的磷酸化和二聚化,促进IRF3入核,并发挥其转录因子的功能,从而增强干扰素等抗病毒基因的表达。然而,在低氧条件下,由于O2的缺乏,EGLN1的羟基化酶活性被抑制,IRF3的脯氨酸羟基化修饰被阻断,这导致IRF3的磷酸化和二聚化受到抑制,从而使抗病毒基因的表达下调,机体抗病毒感染的能力随之减弱。egln1a/egln1b双敲除的斑马鱼,抵抗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II)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感染的能力显著下降。当利用抑制剂特异性地阻断脯氨酸羟基化酶的活性后,鱼的抗病毒能力也显著降低。他们更进一步利用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和IRF3羟基化修饰位点突变小鼠模型,证实了EGLN1介导的IRF3第10位脯氨酸羟基化修饰,在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与功能保守性。
该研究不仅对理解O2这一非生物因素如何影响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而且还为培育既耐低氧又抗病的养殖鱼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线索。
4月26日,肖武汉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xygen enhances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maintenance of EGLN1-catalyzed proline hydroxylation of IRF3”的研究论文,刘兴副研究员、唐金花博士、王子旋博士生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肖武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桂建芳研究员对该项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B和专项A、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生物育种2030、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7814-3
“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形象阐释O2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的作用机制
鲤鱼(转录因子IRF3)跃出水面,呼吸更多新鲜的O2从而发生变化(被EGLN1羟基化修饰),幻化为龙(羟基化的IRF3),从而发挥其巨大的抗病毒力量来消灭病毒。
氧气感受器——EGLN1利用O2羟基化修饰IRF3增强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作用机制
egln1a/egln1b双敲除或抑制EGLN的酶活显著降低斑马鱼的抗病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