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口腔中常见的一种特定的微生物亚型能够进入肠道,并在结直肠癌肿瘤中生长。这种微生物也是推动癌症进展的罪魁祸首,并导致癌症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差。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3月2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和早期筛查方法。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数据,结直肠癌是美国成年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
研究小组检查了从200名患者身上切除的结直肠癌肿瘤,测量了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的水平,这是一种已知会感染肿瘤的细菌。在大约50%的病例中,他们发现与健康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只有一种特定亚型的细菌含量升高。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健康人的粪便样本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样本中这种微生物的数量更高。
Fred Hutch癌症微生物组研究员Susan Bullman博士解释说:“我们一直发现,与不含这种微生物的患者相比,含有具核梭杆菌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都较差。现在我们发现,这种微生物的一种特定亚型与肿瘤生长有关。这表明,针对微生物群中这一亚群的治疗和筛查将有助于那些患侵袭性结直肠癌风险更高的高危人群。”
在这项研究中,Bullman和共同通讯作者Christopher D. Johnston博士,以及该研究的第一作者Martha Zepeda-Rivera博士等人,希望发现这种微生物是如何从口腔的典型环境中转移到肠道下部的远端的,以及它如何促进癌症的生长。
首先,他们发现了一个可能对未来治疗很重要的惊喜。结直肠癌肿瘤中主要的具核梭杆菌,被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亚种,但实际上这是由两个不同的,被称为“clades”的谱系组成。
Johnston解释说:“就遗传学而言,这一发现与偶然发现的Rosetta Stone相似。我们的细菌菌株在系统发育上如此接近,以至于我们认为它们是同一种东西,但现在我们看到它们在肿瘤和口腔中的相对丰度存在巨大差异。”
通过分离这些支系之间的遗传差异,研究人员发现,肿瘤浸润型FnaC2型获得了独特的遗传特征,表明它可以从口腔穿过胃部,耐受胃酸,然后在下消化道生长。分析结果显示,各支系之间存在 195 种遗传差异。
然后,研究人员比较了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与健康组织,发现只有Fna C2亚型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显著富集,是结直肠癌生长的罪魁祸首。
对包括 200 多个结直肠肿瘤在内的两个患者队列进行的进一步分子分析表明,约 50% 的病例中存在这种FnaC2 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结直肠癌患者的数百个粪便样本中,Fna C2水平始终较高。
Johnston说:“我们已经确定了与结直肠癌相关的确切细菌谱系,而这一知识对于开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研究为开发微生物细胞疗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这种疗法使用改良的细菌菌株直接向肿瘤提供治疗。
注: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 nucleatum)是口腔微生物群中常驻成员,并且可以与其宿主产生共生关系。具核梭杆菌能够引起多种机会性感染。最近的研究发现其感染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