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 ALS 的发病机制,来自莫纳什大学马来西亚分校(School of Science, 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和河南工业大学(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 Jen Young Hiew、Yi Shan Lim、Huitao Liu 和 Chen Seng Ng 开展了一项综合性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为揭示 ALS 的发病机制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首先,他们通过全面搜索公共数据存储库,获取了大量与 ALS 相关的 RNA 测序(RNA-seq)数据集,其中包括小鼠模型、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以及 ALS 患者的死后脊髓组织样本数据。接着,利用 GALAXY 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之后,运用 edgeR 软件包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不同样本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确定这些基因所富集的功能类别。此外,还对小鼠进行了单细胞 RNA 测序(single-nucleus RNA-seq,snRNA-seq),以深入探究不同细胞类型在 ALS 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基因表达动态变化:研究人员重新分析了时间序列表达研究数据,构建了动态网络,成功识别出在疾病不同阶段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这些基因参与了胆固醇生物合成、细胞周期、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等多个关键过程,它们的动态变化与 ALS 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 炎症和 ISGs 免疫特征:在 ALS 发病前期,研究人员就观察到了 I 型和 II 型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ing genes,ISGs)的诱导表达。随着疾病的进展,ISGs 在 G93A 小鼠中的比例显著增加,且主要由 I 型和 II 型干扰素共同调节。在疾病发作时,ISGs 的比例更是大幅上升,同时炎症反应和相关趋化因子也被显著激活。这表明炎症和 ISGs 免疫反应在 ALS 发病早期就已启动,并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人员发现了 5 个基因(CCN1、SPRR1A、CCL9、TIMP1 和 ATF3)在疾病发作前就开始显著上调,并在疾病过程中维持高表达水平。这些基因在不同的 SOD1 突变模型中表现一致,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与 ALS 发病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类型特异性变化:利用 snRNA-seq 技术,研究人员对 G93A 小鼠疾病发作时的脊髓组织进行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G93A 突变体中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显著减少,而小胶质细胞和周细胞的比例有所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在 ISGs 的上调中表现最为显著,这表明血管内皮细胞在协调 IFN-I 和 -II 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 ALS 发病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胞类型。
- 人与小鼠模型差异:对比人类和小鼠的 ALS 模型,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基因表达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都存在 IFN 相关的免疫特征,但在具体的 IFN 类型和 ISGs 调节上有所不同。在人类 ALS 中,IFN-II 是 ISGs 表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小鼠模型中则以 IFN-I 为主。此外,两者在基因表达谱上的重叠较少,这提示在将小鼠研究成果转化到人类 ALS 治疗时需要谨慎考虑。
- STING-TBK1 轴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STING-TBK1 轴在 SOD1 突变诱导的 IFN-II 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 STING 或 TBK1 的表达会显著降低 IFN-II 特异性 ISGs 的诱导,这表明该轴可能是 ALS 治疗的一个潜在重要靶点。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本研究揭示了 ALS 模型和患者中存在的保守 ISGs 特征,突出了先天免疫激活在 ALS 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IFN-I 和 IFN-II 途径的持续激活可能是 ALS 进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也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然而,研究也发现了小鼠和人类 ALS 之间存在的关键物种特异性差异,这为将小鼠模型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类治疗策略带来了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 IFN-II 信号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培育 IFNGR 基因敲除小鼠与 SOD1 突变小鼠进行杂交实验,直接测试减弱 IFN-II 信号是否能减轻 ALS 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细胞类型在 IFN 信号传导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发现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之,这项研究为 ALS 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有望推动 ALS 治疗领域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