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DNA(ctDNA)的分析正逐渐成为癌症诊断中的有效工具。鼻咽癌(NPC)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与EB病毒密切相关。血浆中癌症来源的EBV DNA是一种有用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癌症检测、预后和监测。

近日,香港科技园创新诊断科技中心卢煜明(Dennis Lo)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测定循环EBV DNA片段的数量及其大小、基序和甲基化特征,可以获得更多线索来预测鼻咽癌的风险。这项研究成果于3月6日发表在《Cancer Cell》杂志上。

“与鼻咽癌相关的片段组学特征的发现增强了血浆EBV DNA在鼻咽癌风险预测方面的性能,”卢教授谈道。他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为了对这种基于片段组学(fragmentomics)的预测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卢教授及其同事首先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在2万多名无症状的男性参与者的血浆样本中寻找游离EBV DNA的存在。这些参与者的年龄介于40岁至62岁。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分别采用靶向EBV测序和基于片段组学的甲基化分析(FRAGMA),对309名个体血液样本中的EBV DNA片段特征和甲基化图谱进行分析。这些人在首次PCR筛查后的一个月内接受了第二轮PCR检测,结果仍然显示为阳性。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终患上鼻咽癌的个体中,血液样本中检测到的EBV DNA中的CC末端基序水平往往低于正常水平。此外,血液中的EBV DNA水平、片段大小和甲基化模式也会影响鼻咽癌风险。

“与PCR检测呈阴性的受试者相比,带有异常片段组学特征和较高EBV DNA数量的受试者患上鼻咽癌的风险增加了87.1倍,”作者报告说。他们认为,这些结果表明血浆DNA片段组学可以预测未来的癌症风险。

例如,在两次EBV DNA PCR筛查呈阳性的309名个体中,研究人员发现了34例鼻咽癌病例。当他们采用靶向测序技术对“持续阳性的”237名个体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时,又发现了4例鼻咽癌病例。

同样,根据EBV DNA片段特征,他们在其中一次PCR检测呈阳性的677名个体中筛查出3例鼻咽癌病例。研究人员利用靶向测序技术对近17,000名第一轮PCR检测呈阴性的个体进行分析后,又发现了17例鼻咽癌病例。

作者承认,与基于PCR的循环EBV DNA筛查相比,靶向新一代测序的成本更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特异性的增强将大大减少需要通过内窥镜检查和磁共振检查来确诊或排除的病例数量”。

“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NGS的血浆EBV DNA分子图谱可以为鼻咽癌筛查提供额外的临床信息,”他们谈道。“这些分子分析能够对筛查对象进行更好的风险分层。”


提问-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name.sad
Please enter a comment.

Sign up for D.C. Diagnosis
newsletter

A weekly insider's guide to 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