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亿多年前与恐龙共同生活的早期哺乳动物可能覆盖着深色的灰褐色皮毛,这是根据对中生代哺乳动物毛色的定量重建得出的结论,暗示了它们的隐蔽性和夜行性。这些发现是通过对化石化的黑色素体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的,为早期哺乳动物的生态和进化历史提供了见解。

从交流到伪装,动物的体色在许多行为生态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像鸟类这样的动物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鲜艳羽毛,哺乳动物的皮毛通常局限于柔和的色调,因为它们依赖单一的色素——黑色素。尽管在色彩上缺乏多样性,哺乳动物却进化出了多样化且独特的皮毛图案。然而,由于关于已灭绝哺乳动物色素的数据稀缺,皮毛颜色的进化历史仍然知之甚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负责色素沉着的黑色素体可以在化石标本中保存下来。类似的技术已成功重建了恐龙的体色,但尚未广泛应用于化石哺乳动物,尽管有保存完好的皮毛标本。

Ruoshuang Li及其同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精确的光谱光度数据,分析了116种现存哺乳动物的黑色素体,创建了一个基于黑色素体形态重建皮毛颜色的预测模型。随后,他们将该模型应用于6种中生代哺乳动物型动物的化石化黑色素体——包括一种新描述的真哈氏兽类物种,来自晚侏罗纪(约1.585亿年前)。

研究者发现,这些早期哺乳动物的皮毛主要是均匀的深色,没有像许多现代哺乳动物那样的条纹和斑点图案。这表明,尽管在系统发育和生态上存在进化分歧,早期哺乳动物的黑色素颜色系统基本保持不变。这与在带羽毛的恐龙、早期鸟类和翼龙中发现的多样化黑色素体结构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哺乳动物的体色进化模式具有独特性。

根据研究者们的说法,这些物种的皮毛呈现出深色且均匀的暗淡色调——与现代夜行性哺乳动物如鼹鼠、小鼠、大鼠和夜行性蝙蝠类似——支持了早期哺乳动物也是夜行性动物且皮毛颜色用于伪装的先前假设。此外,它们皮毛中高含量的黑色素可能对体温调节和提供机械强度以增强保护作用有益。

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之后,哺乳动物迅速分化到之前由恐龙占据的生态位中,导致了更多样化的黑色素体结构和新的皮毛颜色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更广泛的环境。


提问-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name.sad
Please enter a comment.

Sign up for D.C. Diagnosis
newsletter

A weekly insider's guide to 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