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利用 LaminB1 - DamID 技术来绘制 LADs 图谱,以此分析基因组与核纤层的相互作用;二是采用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研究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三是运用 CUT&RUN 和 CUT&Tag 技术,对特定的组蛋白修饰进行分析 。研究中使用的小鼠胚胎样本,来源于 5 - 8 周龄的 F1(C57BL/6J×CBA/H)雌性小鼠与 DBA/2J 雄性小鼠交配后所得。
研究结果如下:
- 受精后染色质和核结构通路扰动影响核组织:研究人员通过对参与各种核过程的蛋白质进行筛选,发现干扰与组蛋白修饰、异染色质和组蛋白含量相关的通路,会导致核组织出现多种表型,如 LADs 增强、减弱、崩溃和倒转等。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因素在建立合子核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染色质特征与 LADs 建立的关系:通过对全基因组 LaminB1 - DamID 分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存在两个主要的聚类。扰动染色质途径会增加野生型 A 区室区域与核纤层的关联,而破坏核膜结构成分等则会导致不同的变化。这说明特定的染色质特征在调节 LADs 与核纤层的关联中起作用。
- MZT 过程中 LADs 重组的调控因素:在 2 - 细胞晚期进行筛选,发现 H3K4、H3K9 和 / 或 H3K27 甲基化途径参与了 2 - 细胞阶段 LAD 边界的正确定位。并且,即使合子中的 LADs 受到强烈扰动,胚胎在 2 - 细胞阶段仍能重新建立 LADs,这表明核组织在早期胚胎中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 单个效应因子对 LADs 建立和重组的影响:研究特定候选物对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区域的影响发现,单个效应因子在染色质途径中具有非冗余性。例如,H3K9me2/me3甲基转移酶和 H3K9me2及 H3K27me2去甲基化酶,对核组织的初始建立和 2 - 细胞阶段 LADs 的重组都有影响。
- LAD 边界重组的机制:研究发现 LAD 边界会根据 H3K9me3和 H3K4me3结构域的位置信息重新组织。H3K4me3可以限制 H3K9me3向核纤层的锚定,从而决定 LAD 边界的位置。
- LADs 破坏对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继承的 H3K27me3在合子中建立 LADs 景观比在 2 - 细胞阶段更重要。虽然合子中的 LADs 对早期发育并非必需,但 2 - 细胞阶段的 LADs 对胚胎发育至关重要。此外,LADs 的破坏与基因表达变化有关,但这种关系较为复杂,取决于染色质扰动的背景。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该研究生成了 LAD 破坏表型的目录,并确定了体内破坏核结构的分子参与者。研究发现合子 LADs 不稳定,对异染色质相关的组蛋白修饰变化高度敏感。同时,研究提出了一种模型,即 H3K4me3限制 H3K9me3向核纤层的锚定,从而确定 LAD 边界。此外,研究还发现 H3K27me3在早期胚胎 LADs 组织中起作用,并且染色质的压实状态会影响核组织。这些发现增进了我们对胚胎早期染色质和基因组组织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组织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