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西部,坎皮佛莱格瑞火山口(CFc)的周期性"呼吸"现象困扰了当地居民数百年。这个直径13公里的破火山口,历史上曾发生1538年喷发形成蒙特努奥沃火山锥,如今在人口密集的波佐利市区下方持续上演着神秘的地壳升降运动。最令人费解的是,这里的地面可以累积抬升近2米却不立即引发地震,而当地震最终来临时,震源会从浅层逐渐向深处迁移。这种被称为"缓震"(bradyseism)的现象,传统解释多归因于岩浆补给,却无法解释为何地震活动始终局限在1-4公里深度,而下方7-8公里处的熔体区始终寂静无声。

为破解这个地质谜题,斯坦福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突破性研究。通过整合地震层析成像、24年降雨数据、井下岩石物理实验和热液反应模拟,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CFc周期性动荡的流体动力学机制。关键技术包括:1)对比分析1982-1984与2011-2024两个活跃期约12,681次地震的VP/VS速度比异常;2)使用帕尔反应器模拟200°C热液条件下火山灰自密封过程;3)通过三轴压力舱测量孔隙压力-体积变化关系;4)分析区域水文监测网530口井的数据追踪地下水流向。

研究结果部分:

【时空活动模式重现】对比两期活跃数据发现惊人重复性:当累计隆升达60-70cm时地震活动骤增;震源从1-2km盖层开始,逐渐下移至4km深储层;VP/VS低速异常始终出现在2-4km区间,对应封闭的热储层位置。

【降雨补给与流体动力学】区域降雨变化率24年来持续增长,水文模型显示波佐利处于区域地下水系最低排泄点,形成天然的"地质漏斗"。SV3井数据显示水位上升与抽水量减少正相关。

【热液自密封实验】模拟盖层条件的实验中,超钾质火山灰在200°C钙质卤水环境下,24小时内即形成交织的纤维状胶结结构,电镜显示其微观形貌与天然盖层样本高度相似。

【岩石物理响应】Berea砂岩实验证实孔隙压力与体积膨胀呈指数关系,注水速率直接控制形变速率。当压力释放时,样品呈现不可逆的滞回效应。

【流体相变机制】温度-熵图分析揭示:350°C/40MPa的初始储层流体在破裂时发生等焓闪蒸,蒸汽体积瞬间扩大1600倍,引发有效应力动态重分布。

讨论部分指出,CFc动荡本质是"地质-热液-气候"耦合的完美风暴:1)降雨持续补给深层热储;2)碳酸盐岩基底热分解产生CO2增压;3)纤维增强盖层实现应变能累积;4)闪蒸作用触发应力场动态迁移。该机制首次合理解释了震源迁移、VP/VS异常空间稳定性等观测现象,并预测持续降雨将加剧灾害风险。提出的上游截流方案,通过调控现有井网抽水量改变地下水流场,为高风险区火山减灾提供可操作路径。这项研究革新了对火山-地热系统耦合机制的认识,建立的"降雨-孔隙压-地震"关联模型可推广至全球类似构造区。

提问-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name.sad
Please enter a comment.

Sign up for D.C. Diagnosis
newsletter

A weekly insider's guide to 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