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核细胞的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中,70 kDa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扮演着核心角色,其中内质网中的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是维持"细胞折叠工厂"稳态的关键分子伴侣。尽管已知Hsp70通过ATP水解循环驱动其功能,但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面临两大技术瓶颈:传统方法只能孤立测量单个反应步骤,且缺乏在功能循环过程中同时获取结构信息的工具。这导致对Hsp70变构调控机制的理解始终存在空白,特别是核苷酸转换与产物释放的精确时序如何影响其作为foldase(折叠酶)、holdase(持留酶)等多重功能。
为解决这一挑战,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突破性的"in-cyclo NMR"技术,通过整合高灵敏度甲基核磁共振与酶耦联的ATP再生系统,首次实现了人类BiP NBD在完整ATP水解循环中的实时观测。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揭示了分子伴侣机器的精密工作机制。
研究采用三项关键技术:甲基特异性同位素标记的核磁共振谱学(解析蛋白构象变化)、ATP再生/磷酸清除酶耦联系统(维持稳态循环)、交换光谱(EXSY)与单周转实验(验证动力学参数)。通过优化蛋白纯化流程获得>98%纯度的样品,利用13C-1H甲基TROSY技术实现了102个甲基信号的完整归属,为动态监测奠定结构基础。
【NMR共振归属揭示构象指纹】
研究首先建立了BiP NBD在四种状态(apo、Pi结合、ADP·Pi结合、ADP结合)的甲基化学位移指纹图谱。通过突变体筛选和NOESY网络分析,成功归属了84个甲基信号(包括32/35缬氨酸和22/25异亮氨酸),其中V50γ1、I52δ1等残基的化学位移变化成为监测核苷酸状态转换的关键报告因子。
【原位捕获ATP结合态】
创新性的ATP再生系统使研究者首次观测到传统方法无法稳定的ATP结合态(T态),其核磁信号既不同于apo状态,也区别于ADP·Pi结合态(D·Pi态)。结构分析显示ATP结合主要引起核苷酸结合裂隙和lobe IA的结构重排,而常用ATP类似物AMPPNP等未能真实模拟天然ATP诱导的构象变化。
【双通路产物释放机制】
定量分析显示功能循环中T态(36%)、D·Pi态(44.6%)和D态(19.4%)的分布比例,对应平均驻留时间分别为15s、18s和8s。动力学拟合揭示ADP·Pi通过两条平行途径释放:磷酸优先解离(koff4=0.047 s-1)或ADP优先解离(koff5=0.019 s-1),且两条通路在生理条件下均被使用。单周转实验验证水解速率kcat=0.065 s-1,MABA-ADP释放实验证实ADP解离参数准确性。
【代谢物浓度的调控作用】
模拟生理环境发现:当ADP浓度从1 mM升至3 mM且磷酸达5 mM时,D·Pi态驻留时间延长18倍,整个循环周期延长8倍。这表明ADP/磷酸浓度波动可作为内质网应激时的天然调节器,通过延长产物复合物存留时间调控客户蛋白接触时长。
【钙离子的非典型调控】
尽管钙离子能结合ADP-bound NBD(KDCa=212 μM),但在功能循环中仅当ADP累积且磷酸缺乏时形成NBD·ADP·Ca2+ off-cycle状态。生理条件下([Pi]>0.5 mM),钙离子对循环动力学无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认知。
该研究通过建立"in-cyclo NMR"技术平台,首次完整描绘了Hsp70分子伴侣的ATP水解能量景观(图6):从ATP结合态(15s)经不可逆水解(kcat)到ADP·Pi态(18s),再通过双通路释放进入新循环。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领域内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更揭示了环境代谢物通过调控产物释放速率来精细调节Hsp70功能的分子原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钙离子需要与ADP协同才能影响循环,这种条件依赖性调控模式为理解内质网应激响应提供了新视角。未来该技术平台可延伸至全长Hsp70及其与辅伴侣(如J-domain蛋白)的复合体系研究,为开发针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Hsp70相关疾病的靶向药物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