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肿瘤脱落的"种子",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近年研究发现,CTC常以多细胞团簇(clusters)形式存在,其转移效率比单个CTC高50倍。但长期以来,这些细胞簇是来自同一克隆的"同质军团"还是不同克隆的"混合部队",始终是未解之谜。传统观点认为CTC簇多为单克隆来源,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Nicola Aceto团队与巴塞尔大学医院合作,通过创新性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颠覆了这一认知。
研究人员采用Parsortix微流控平台(FDA批准)从7例乳腺癌和2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CTC簇,同时建立两种乳腺癌异种移植模型(LM2-NSG和BR16-CDX-NSG)。通过机器人显微操作分离单细胞后,结合全外显子测序和自主开发的CTC-SCITE算法(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系统发育推断模型),首次实现了对不可物理解离的CTC簇内细胞谱系关系的精确重建。
主要技术路线:
- 临床样本:采集9例转移性癌症患者外周血(7.5-15ml),通过EpCAM/HER2/EGFR标记和CD45阴性筛选CTC
- 模型构建:采用NSG小鼠建立GFP标记的BR16(患者来源)和LM2(细胞系来源)异种移植模型
- 克隆追踪:用480万独特条形码文库标记LM2细胞,模拟不同克隆复杂度的肿瘤
- 单细胞分析:显微操作分离226个CTC簇(含426个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G&T-seq protocol)
- 算法开发:建立CTC-SCITE模型,通过分支进化概率评估克隆性(显著性阈值P<0.05)
Phylogenetic inference reveals CTC cluster oligoclonality
通过分析22个患者来源CTC簇,发现73%(16/22)存在显著分支进化(P<0.05),其中40%乳腺癌簇携带中高度功能影响的谱系定义突变(如致癌驱动基因变异)。小鼠模型中,快速生长的LM2-NSG模型79%CTC簇为寡克隆,显著高于慢生长BR16模型(13%,P=3.7×10-7)。
CTC cluster clon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tumor complexity
条形码追踪实验显示,当移植克隆数从102增至5×104时,寡克隆CTC簇比例从11%升至68%(Cochran-Armitage检验P<1×10-15)。值得注意的是,CTC簇大小与克隆性显著相关:3细胞簇的寡克隆比例是2细胞簇的3倍(OR=0.33,95%CI=0.20-0.52)。
讨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在临床样本中证实:
- CTC簇普遍存在寡克隆性,可能通过"克隆协作"增强转移能力
- 原发性肿瘤克隆复杂度直接决定CTC簇遗传异质性水平
- 谱系定义突变中36-80%具有功能影响,提示克隆选择压力
这些发现为理解转移的"平行进化"模式提供了新证据:不同于传统线性转移模型,多个克隆可能通过CTC簇"组团"播散。研究建立的CTC-SCITE算法克服了物理解离的技术限制,为液体活检开辟新途径。作者建议未来采用肿瘤引流血管采血等创新策略,以捕获更具代表性的CTC簇群体。该成果对开发靶向Na+/K+-ATPase(已进入临床研究的CTC簇瓦解靶点)的联合疗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