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间质转化(EMT)作为胚胎发育和癌症转移的核心过程,通过调控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等标志物的表达,赋予肿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通过激活Snail、Twist等转录因子驱动EMT进程,进而促进肿瘤干细胞特性、治疗抵抗和转移级联反应。
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仍是研究EMT的基础工具。在优化实验中,使用丝裂霉素C处理可消除增殖干扰,而ATP检测法比传统结晶紫染色灵敏度提高100倍。明胶酶谱分析能检测低至10 pg的MMP-2活性,揭示u-PA/u-PAR系统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促进ECM降解的机制。创新的层粘连蛋白降解实验采用放射性标记定量受体结合型u-PA的特异性降解能力,为基底膜侵袭研究提供分子层面证据。
3D共培养系统证实间充质干细胞(MSC)通过TGF-β1/ZEB/miR-200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EMT。患者来源类器官(PDO)保留原发肿瘤异质性,如结直肠癌类器官在添加TGF-β抑制剂(A83-01)和R-spondin1的培养基中可模拟腺瘤-癌转变过程。空间转录组技术突破性地绘制了肿瘤微环境中上皮-间质混合表型的区域分布,发现IL-6/IL-8阳性炎症样癌相关成纤维细胞(iCAF)富集区与EMT标志物表达显著相关。
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凭借ALU-YB8亚家族TaqMan-PCR技术,可定量检测低至10个 intravasation的肿瘤细胞,其PDX移植成功率高达90%。该模型揭示u-PAR通过整合素相互作用调控肿瘤细胞休眠-增殖转换,为微残留病灶(MRD)研究提供关键线索。微流控器官芯片模拟血脑屏障外渗过程,发现缺氧预处理使乳腺癌细胞外渗率提升3倍,与临床转移倾向高度吻合。
单细胞EPIDROP技术区分上皮型(EpCAM+
)和间质型(EpCAM-
)循环肿瘤细胞(CTC),而质谱流式可同时检测单个CTC中驱动基因突变与药物靶点表达。线粒体-核交换(MNX)小鼠模型证明mtDNA单倍型通过活性氧(ROS)调控转移器官趋向性,为"种子-土壤"学说提供新证据。
脑转移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系统显示,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可突破palbociclib耐药屏障。针对EMT-免疫抑制关联,HER2+
胃癌PDX模型证实曲妥珠单抗耐药与YAP1介导的EMT程序激活相关,而靶向SRRM4-REST剪切变体可阻断肺癌脑转移。这些发现为开发针对转移生态位的联合疗法提供了精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