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以惰性双原子分子(N2
)形式存在,但其同素异形体(如N3
、N4
等)因蕴含极高能量而被称为“终极清洁能源材料”——分解时仅释放无害氮气,单位质量能量远超传统燃料(如TNT的2.2倍)。然而,中性氮同素异形体极不稳定的特性使其合成成为化学界百年难题,此前仅报道过带电物种(如[N5
]+
)或极端条件下(2000K/110GPa)的固态氮。

德国吉森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突破性成果,首次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卤素(Cl2
/Br2
)与叠氮化银(AgN3
)的气相反应,成功制备中性六氮烯(C2h
-N6
),并通过10K氩基质捕获和77K纯膜证实其亚稳态存在。结合同位素标记(15
N)、红外/紫外光谱(IR/UV-Vis)及高精度计算(CCSD(T)/cc-pVTZ),揭示了其链状结构(N1
=N2
-N3
-N4
=N5
-N6
)和14.8 kcal mol-1
的高分解势垒,理论预测其在77K下寿命超132年。

关键技术方法

  1. 低温基质隔离:反应产物在10K氩基质中捕获,消除分子碰撞导致的分解;
  2. 振动光谱解析:通过IR识别特征峰(2076.6 cm-1
    为N3
    不对称伸缩振动),结合15
    N同位素位移验证结构;
  3. 电子结构计算:采用CCSD(T)和DFT计算键长(N3
    -N4
    键1.460 Å)、电子密度分布及反应路径;
  4. 动力学分析:通过CVT/SCT理论证明量子隧穿效应(QMT)对其稳定性影响可忽略。

研究结果

  1. 结构与稳定性验证

    6
    制备路线'>
    实验观察到2076.6 cm-1
    (N3
    伸缩振动)和642.1 cm-1
    (N-N弯曲振动)特征峰,经436 nm光照后同步消失。同位素标记显示三组峰(1a: 15
    NNNNN15
    N, 1b: 15
    NNN15
    NNN, 1c: NN15
    N15
    NNN),符合统计分布(1:2:1),证实分子含两个独立N3
    单元。
  2. 电子与能量特性

    6
    同位素变体红外光谱'>
    UV-Vis检测到190 nm(π→π跃迁)和249 nm(n→π跃迁)吸收峰,与TD-DFT计算结果吻合。爆轰性能计算显示其密度1.51 g cm-3
    ,爆速8930 m s-1
    ,优于RDX(8750 m s-1
    )。
  3. 分解机制

    6
    电子密度与键断裂分析'>
    ELF和拉普拉斯电子密度分析揭示N2
    -N3
    /N4
    -N5
    键为分解关键位点,但需克服26.1 kcal mol-1
    能垒(远高于环-N6
    的4.2 kcal mol-1
    )。

结论与意义
该研究首次实现中性N6
的室温合成,其链状结构通过“电子离域缓冲”机制(N3
-N4
单键两侧N=N双键分散应力)获得罕见动力学稳定性。作为迄今能量密度最高的分子材料(△H分解
=185.2 kcal mol-1
),N6
为无碳能源存储和绿色推进剂设计开辟新途径,同时挑战了“中性偶数电子氮簇必不稳定”的传统认知。未来研究需探索其固态稳定化策略及规模化制备工艺。

提问-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name.sad
Please enter a comment.

Sign up for D.C. Diagnosis
newsletter

A weekly insider's guide to the politics and policies of health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