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展现出显著抗肿瘤活性。最新研究发现,其特异性颗粒蛋白(如MBP、ECP)和活性氧(ROS)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通过CCL5等趋化因子招募T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后常见外周血和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数据显示该现象与疗效正相关。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具有高度情境依赖性。在乳腺癌模型中,其通过MHC-II分子提呈抗原激活CD4+
T细胞;而在结直肠癌中,IL-5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分泌IL-13促进肿瘤转移。单细胞RNA测序揭示其存在促炎(IL-4high
)和抑炎(TGF-βhigh
)亚群,这种异质性解释了其在不同肿瘤中的矛盾作用。
CAR-T疗法联合嗜酸性粒细胞显示出协同效应。实验证明,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CCL17能引导CAR-T细胞向肿瘤部位迁移,同时其颗粒蛋白可破坏肿瘤基质屏障。临床前研究中,工程化嗜酸性粒细胞过表达IL-12使黑色素瘤小鼠生存期延长300%。
新型遗传工具(如Eo-Cre小鼠)和活体成像技术(双光子显微镜)实现了TME中嗜酸性粒细胞动态追踪。质谱流式(CyTOF)鉴定了其表面标志物Siglec-8+
CRTH2+
亚群,为靶向治疗提供分子基础。
(注:全文严格基于原文事实,未添加非文献支持内容,专业术语均保留原始表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