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肿瘤领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结外(EN)侵犯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化疗时代,EN病变患者的生存显著差于淋巴结病变者,但这一差异在CAR-T细胞疗法(CAR-T)时代是否仍然存在?更关键的是,不同EN部位(如骨骼、皮肤或内脏)是否会影响CAR-T疗效?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临床决策和预后判断,却因既往研究样本量小而悬而未决。
由美国西北大学领衔的8家学术中心联合开展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218例EN-DLBCL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长期结局。研究发现肝/胆道和胰腺受累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较其他部位患者缩短50%以上,而皮肤、骨骼等部位不影响预后。该成果发表于《Blood Cancer Journal》,为EN-DLBCL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设计,纳入2016-2024年间接受抗CD19 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性(R/R)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主要技术方法包括:1) 基于8家医疗中心的真实世界数据构建研究队列;2) 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数据;3) 依据CTCAE标准评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4) 通过多变量分析识别独立预后因素。
患者特征
研究纳入的218例患者中位年龄62岁,74%为DLBCL病理类型。皮肤/软组织(25%)、骨骼(22%)和肺部(17%)是最常见EN受累部位,38%患者存在≥2个EN部位。
疗效与毒性
首次评估的总体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率(CRR)分别为62%和40%。3-5级CRS和ICANS发生率分别为6%和19%,与其他CAR-T研究相当。需注意的是,36%患者出现持续28天以上的粒细胞缺乏。
生存分析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个月,中位OS达25.7个月。多变量分析显示:接受≥3线治疗(HR=2.20)、肿瘤负荷≥7cm(HR=2.56)、肝/胆道(HR=2.05)和胰腺(HR=6.20)受累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胰腺受累患者的死亡风险升高6倍以上。
亚组分析
包含18例继发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患者的扩展分析显示,其毒性和疗效与无CNS受累者相当,但样本量限制需谨慎解读。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EN-DLBCL患者接受CAR-T治疗的"预后地图",其核心价值在于:1) 打破"EN病变必然预后差"的传统认知,证明特定部位(如皮肤、骨骼)患者可获得与其他CAR-T患者相当的生存;2) 识别出肝/胆道和胰腺这两个"高风险EN部位",为临床咨询和试验设计提供依据;3) 证实CAR-T在继发CNS受累患者中的安全性,拓展了治疗边界。
研究同时提出重要未解问题:为何胰腺等部位对CAR-T反应差?作者推测可能与局部免疫微环境特征有关,这为后续机制研究指明方向。临床实践中,对肝/胰腺受累患者应考虑更密切监测或联合治疗策略。这些发现将直接影响NCCN等指南的更新,并为开发针对高风险EN部位的增效策略奠定基础。